3月26日至27日,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地下空间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代表,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深入探讨如何绿色安全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大会名誉主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卫东、顾国荣、陈志龙等,来自中国、瑞士、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地下空间领域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大会。现场入会代表达到500余人,线上观看人次超10万。我校土木工程学院谢雄耀教授担任大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千伟代表指导单位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与利用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能效,改善生产环境,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热稳定性的内在优势,这对减缓气侯变化意义重大。本届大会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其宗旨是打造面向全球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前沿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希望从城市层面和专业领域对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包容性、韧性、宜居性等战略目标进行探索与回应。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将更加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更加安全、高效、紧凑、和谐的方式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童小华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作为我们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地下空间作为地面空间的延续与拓展,不仅引领着城市的立体发展,更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年来,同济大学一直持续关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前沿,推动着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地下空间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切实促进了科技与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业界影响深远。希望与会院士专家对同济大学学科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大会学术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跨越式发展。
大会名誉主席钱七虎院士、大会主席陈湘生院士分别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碳达峰和碳中和》《地下空间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为题,深入阐释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与人类需求。
钱七虎院士表示,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越来越大,城市占用的地面生态空间越多,绿色生态空间就越小。而地下空间利用就正好把这些设施放到地下去,释放出地面的空间,来创造绿色的生态。这就是最大的负排放、最大的贡献。我们把工业、电力、交通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进行碳捕捉,然后压到地下空间里面去进行碳吸收,这不单对碳达峰、碳中和有贡献,还可以治理地面沉降。
陈湘生院士介绍了地下空间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的一些案例,比如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最早使用太阳能的,现在也准备开始使用地热。他表示,目前,我们必须解决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中进行低碳建造和低碳全生命周期运维问题。通过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物联网隧道结构的数字孪生平台和情景协同的智能管控,可尽量减少建设过程的浪费,以确保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可靠。
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大会共安排了37场专家报告,深入聚焦综合立体交通与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管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关键技术、地下防灾减灾体系构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等热点话题,并结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纽约、旧金山、鹿特丹、蒙特利尔等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围绕如何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此外,大会还安排了丰富的同期活动,生动展示了地下空间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建设成果,并组织与会者参观了上海苏州河深隧云岭西项目。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工程试验段SS1.2标项目作为上海未雨绸缪的重大工程,是这座城市的“超级调蓄管廊”,对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
主办方表示,在全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绿色安全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既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积极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新模式和新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学科发展、加强相关学科的科学合作与交流、实现绿色安全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参会单位有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来自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城建工程技术公司、海瑞克股份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行业内重点企业。